如何用第三隻眼看無性婚姻
来源:未知        日期:2017-10-17 14:46

  米蘭·昆德拉說,性愛不隻是一種肉體的欲望,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, 它也是一種攸關各節的欲望。我們所擁有的那個依戀,我們愛我們的伴侶,成瞭我們的鏡子,在衡量我們所重視的形象以及我們的價值所在。

  無性時代來臨

 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潘綏銘教授帶領36名研究員,歷時一年,進行瞭一次全國范圍的隨機抽樣調查。在全國城鄉60個地方對3824位20歲到64歲的男女的性生活狀況進行瞭瞭解,結果發現在已婚或同居的男女中,每個月連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過1/4(28.7%);在最近的一年裡,連一次性生活都沒有的則占6.2%。婚姻和性本是不可分割的事物,但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在堅持無性婚姻的日子。

  潘綏銘教授認為:可以說有兩方面原因,婚內的無愛與性方面的無知。如果一個人覺得伴侶對自己非常體貼,那麼他們之間的性生活很多,體貼的程度越低,性生活就越少。

  而中國性學會常務理事、性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朱嘉銘教授在性醫學專科門診的記錄也表明,在性功能障礙的患者中,男性的比例遠遠超過女性。

  探詢“無性”根底

  “無性婚姻”並非僅僅是事關“身體的享受”問題。據性醫學專傢朱嘉銘教授說,壓制人體自然的性需求,會導致當事人心理失衡,性格怪異,甚至會患上神經癥。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身體其他功能的失調,影響身體健康。研究發現,出現“無性婚姻”有很多都是由於心理上的原因引起的。

  缺乏愛的藝術和知識的學習

  性是愛的完全地、徹底地交流,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。如果沒有愛,或者雖然有愛,但是缺乏愛的藝術,都不能成就完美的性愛。心理學傢弗洛姆著有《愛的藝術》,他嚴肅地指出當今西方社會許多人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,把愛情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,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“正常”形式,是由社會決定並造成的愛情病理學。這種病理學有許多個性化的形式,其結局都是自覺地受苦。他提出愛是一門藝術,要求人們具有這方面的知識並為之努力。愛的藝術包括理論和實踐這兩個方面。愛就是關心、責任心、尊重和瞭解,隻有在你充分瞭解對方的基礎之上,雙方之間產生相互的關心、尊重和對傢庭的責任感才能產生愛情,而且在愛情的基礎之上才會有性的發生。

  在我國的教育中,由於學校教育中書本知識多,而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太少,如人際溝通與交往,未來的婚姻和傢庭生活處理的方式和實踐,這方面的課程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是零。很多人對於兩性關系相處藝術的學習竟然來源於網站上的小笑話、非正規途徑的書本、或者是父母經驗的傳授、同事之間隨意的聊天和勸說。在美國的高中學校教育中有這樣一門課程,由一男一女兩個學生扮成父母,讓他們體驗養育孩子的部分過程,如讓他們帶一個佈娃娃回傢,體驗給孩子喂奶,給孩子洗澡等過程,當這些年輕的“父母”體驗瞭這樣的過程以後,他們都對未來的婚姻生活有瞭新的理解。這樣的課程實際上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。